七月的常州暑氣灼人,“蘇超”賽事帶火了商圈消費,也讓全市文旅商業用電量激增5%,電網最高負荷更是沖破1199.1萬千瓦,四創新高。
恰逢“蘇超”賽事與迎峰度夏關鍵期,中能傳媒記者來到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電廠(以下簡稱“常州電廠”),站在廠區門口,趕上常州電廠二期擴建工程3號機組的投產橫幅剛掛穩。7月15日,這臺機組提前44天“上崗”,扛起常州近兩成的用電重擔。
作為我國首個實現“六個首次”創新集成的火電機組,3號機組的投產不僅刷新了行業技術標桿,更重新定義了火電廠的轉型路徑。新一代火電廠到底“新”在哪里?走進這座占地千畝的能源基地,答案藏在每一處細節里。
國家能源集團江蘇常州電廠二期擴建工程
新在“智慧內核”:從“中國芯”到“智能腦”
“這臺剛投產的機組,可是藏著不少‘新花樣’。”集控室內,常州電廠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左克祥指著屏幕上閃爍的綠色光點介紹道,“你看,這是全國首個在煤電機組落地的國產化核電級iDCS系統,從芯片到軟件全是‘中國造’,響應速度比傳統系統快3倍。”
這套“工業神經中樞”實現了芯片、軟件、知識產權“三個100%自主可控”,搭建起主動防御、邊界防護、集中監管的全方位安全架構,能支持不少于35種智能計算、65種數據分析方法和20種主流機器學習算法。而它的智慧,遠不止于此——
當電網負荷驟降,首次運用的“高效供熱柔性回熱技術”立即啟動:主蒸汽抽汽驅動背壓機,在20%超低負荷下,主汽溫逆勢提升超50攝氏度,單這一項技術,每千瓦時就能節煤超6克;
當新能源發電波動引發電力需求突變,首次集成應用“多路分倉+儲能粉倉”系統閃電響應:燃料切換速度從小時級壓縮至分鐘級,制粉供粉邁入秒級時代,機組爬坡速率提升0.5%;
在煤電深度調峰成為常態的背景下,項目首次實現的百萬機組全工況自適應啟停技術——“I-APS”自適應啟停系統:在機組冷態到極熱態的全工況中自主決策,將人工操作量削減七成,讓機組對電網的響應“快人一步”。
在28項技術集成下,這臺機組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達4萬噸,每度電的煤耗也遠低于行業平均值。
新在“循環脈絡”:從“吃煤發電”到“城市共生”
午后的污泥處理車間里,淡淡的蒸汽裹挾著干燥機運轉的低鳴撲面而來。臥式圓盤干燥機正勻速轉動,將含水率80%的濕污泥烘成深褐色顆粒——這些曾堆積成山的“城市垃圾”,如今經密封傳送帶直送鍋爐,與煤炭一起燃燒發電。“你看這組數據,”龍源環保項目經理馬龍指著顯示屏介紹,“今年已經處理了12萬噸污泥,相當于少占300畝填埋場,還能發3000萬度電。”
這只是常州電廠“循環經濟”的一個縮影。走出車間,橙色的熱力管道如巨龍般延伸向遠方,27千米外的西夏墅工業園區,蒸汽正驅動著精密機床運轉;壓縮空氣管網如同“能源血管”,為周邊4.5億標立方的工業用氣需求提供支撐;就連發電產生的粉煤灰,也成了建材廠的“搶手貨”,今年已銷售86萬噸,成為高鐵軌道混凝土的優質摻合料。
“我們早已不是單純的發電企業,更像城市的‘能源樞紐’。”左克祥站在電廠集控大廳,指向遠處的管網地圖。地圖上,紅色線條連接著市內污水處理廠,藍色線條通向企業的熱能站,黃色光點標注著建筑廢料的預約處置信息。這種“一心兩脈”的模式,讓電廠深度參與到城市代謝過程中——每年消化15萬噸污泥、循環利用800萬噸LNG冷卻水,為常州節省320萬立方米天然氣。
新在“綠色基因”:從“能源生產者”到“低碳引領者”
傍晚時分,夕陽為電廠的煙囪鍍上一層金邊。走近細看,排出的煙氣幾乎透明——這背后,是首次運用“耦合熱泵回收閉冷水廢熱”技術在默默發力。“從空預器入口的高溫煙氣,到引風機的溫升,每一份熱量都被‘榨干’了。”左克祥指著熱泵機組解釋道,“這套系統通過煙氣余熱梯級利用和熱泵循環,將空預器出口中低溫煙氣余熱轉化為驅動能源,一方面預熱冷風降低換熱溫差,另一方面加熱凝結水減少抽汽能耗,每千瓦時就能降低1克煤耗,每年能減少3.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,相當于種了18萬棵樹。”
這份“綠色實力”,正成為城市發展的“閃亮名片”。廠區附近的安賽樂米塔爾項目工地,塔吊林立——這家世界鋼鐵巨頭正是看中電廠的低碳能源供應,才將年用電13億千瓦時、供熱40萬噸的項目落戶常州。如今,圍繞常州電廠已形成一個“低碳產業圈”:睿恩新能源、新創碳谷等企業相繼入駐,年用電量超20億千瓦時,而電廠穩定的能源供應能力,讓這些項目的落地周期縮短了6個月。
夜幕降臨,主控室的燈光依舊明亮。3號機組的電流曲線平穩起伏,與城市的用電脈搏同頻共振。從“六個首次”的技術突破,到“循環共生”的模式創新,再到“綠色低碳”的發展理念,新一代火電廠正用實踐證明:在能源轉型的賽道上,創新與責任,才是最亮的“燈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