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日,中新網記者跟隨“活力中國調研行·萬千氣象看陜西”主題采訪團走進陜西省商洛市,探訪陜西首座抽水蓄能電站——國網新源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(以下簡稱“國網新源鎮安電站”)。

位于商洛市鎮安縣月河鎮的國網新源鎮安電站,由上水庫、下水庫、輸水系統、地下廠房和地面開關站等部分組成,設計年發電量23.4億千瓦時、年抽水電量31.21億千瓦時。
深入埋深300多米的地下廠房,記者看到4臺單機容量35萬千瓦的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電動機組正在運作,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,以兩回330千伏線路接入西北電網。
國網新源鎮安電站投產以來,機組保持每天“滿抽滿發”運行方式,機組啟停成功率達99.87%,轉換效率達80%。投運以來,已順利完成迎峰度夏、迎峰度冬、重大節日等多項保電工作,充分發揮調峰、調頻、調相、儲能、系統備用、黑啟動等功能作用,有效提高西北地區新能源消納能力。
陜西鎮安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運行部主任肖云峰介紹,國網新源鎮安電站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在電站選址規劃、可研設計、工程建設和調度運行各環節。在選址規劃上,國網新源鎮安電站下水庫沿用天然河道,庫盆山體的施工開挖填筑面積小,極大保護了原有生態。施工建設中,高標準執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要求,建設應用環境監測系統,制訂詳細的廢水、廢棄物回收利用流程,實現“零排放”“零泄漏”“零污染”。
同時,國網新源鎮安電站還建設地質災害衛星遙感監測預警系統,在高陡邊坡安裝北斗衛星監測30臺,綜合利用多種衛星資源,結合地面形變監測傳感器和視頻圖像智能識別,實現不同時間、空間尺度相結合的地質災害立體化、高精度、大范圍的監測評估預警。
7月12日,國網新源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內,工作人員正在調試設備。 李一璠 攝
“本電站運行充分運用智能化技術,借助遠動、通信、監控等集成化信息技術,在中控室進行機組啟停、工況轉換等遠程操作,利用智能在線監測系統,接收設備振動、溫度等運行信息,實現無人值班,少人值守的新模式。”徐宏偉說道。
國網新源鎮安電站的落成實現了陜西省電網調節性電源的新突破,為區域電網、“西電東送”主通道提供安全可靠、靈活高效、綠色清潔的調節電源保障;同時服務陜西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,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。